新達文西物理治療所-營業時間
周一至周五早上08:00~中午12:00、下午13:30-17:30、晚上18:00-22:00、周六早上08:00~中午12:00、下午14:00-18:00
【"垂手"可得--談橈神經麻痺】
不少人在一覺醒來後,赫然發現自己的一隻手手腕及手指抬不起來,而急急忙忙的跑到醫院求診。仔細詢問其病史,會發現這樣的病人通常前一夜飲酒狂歡,或是服用了幫助睡眠的鎮靜藥物而睡得特別熟,同時睡眠時以手就枕,或是在椅子上甚至地板上就睡著了。在經過詳細的神經學及電器生理學檢查之後,醫師往往會告知,因為手臂受到不當的壓迫而罹患了橈神經麻痺。由於這樣的疾病容易在週末夜晚之後發生,因此又被稱為“週末夜麻痺 Saturday night palsy”。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暱稱叫做“蜜月麻痺 Honey moon palsy”,新婚燕爾之際太太把先生的手臂當成枕頭睡,造成先生手臂神經的壓迫而有相同的症狀。

橈神經是掌管手臂運動及感覺功能的重要神經,自臂神經叢分出來後即走在上臂的肱骨之下,之後繞道手肘外側並延前臂的背側一路下行,中間分出幾條重要的分支。在運動功能方面,其主要是支配手肘伸直、前臂旋後、手腕伸直、手指伸直張開及部分手肘彎區等動作;而感覺功能則是支配手臂的背側、手背及前三隻手指加一半無名指的背側。在橈身經經行的路徑上,任何地方受到壓迫均可能造成上述神經功能的損傷,但影響的程度則視壓迫部位而定。

最容易發生壓迫傷害的部位,是上臂所謂“螺旋溝 Spiral groove”的地方,位於肱骨中間三分之一和下三分之一的交界處。橈神經走到此處正好貼在肱骨的下緣,並容易受到外來的壓迫。除了之前所提到的“週末夜麻痺”之外,長時間臥床或固定不動,及肱骨的骨折均亦造成此處神經的壓迫而產生麻痺症狀。另外,橈神經的麻痺還容易發生在腋下,通常是由於柺杖的使用或設計不良,以及局部外傷所引起。

診斷方面除了靠病史詢問及詳細的神經學檢查,來確認橈神經所支配的感覺運動功能有缺損外,最可靠的方法,乃是藉由神經傳導及肌電圖等電氣生理檢查,來定出病灶之所在。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拇趾外翻套 不如按摩有效】
 
愛穿高跟鞋成癡,許多女性有拇趾外翻毛病,近年市面上也出現不少拇趾護套,壢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林頌凱表示,這類產品也許有舒緩不適的功能,但沒有預防或是矯正效果,最好選擇穿寬楦頭的鞋型並少穿高跟鞋,以免外翻角度增大。此外,拇趾外翻與體質有關,如有家族遺傳傾向,可每天按摩、輕拉腳趾預防。

嚴重 關節退化
林醫師表示,拇趾外翻跟體質、常穿不良鞋型有關,導致腳大拇趾往內側擠壓變形,在疾病初期,拇趾外側關節會因為不斷摩擦鞋子而感到疼痛,嚴重恐導致滑囊發炎⋯⋯,變得紅腫不適,中期拇趾還會擠壓到第二腳趾,兩趾交界處也會破皮受損,後期則可能因為關節長期變形、磨損,導致退化。此外,拇趾外翻導致疼痛不適,也會使步行無法持續、容易疲勞,長期足部受力不均,未來更有機會導致膝蓋、踝關節受傷或退化。

常發炎 需手術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手上的正中神經在經過手腕處,會穿過由腕骨與韌帶圍成的「腕隧道」,受到位於神經上方的韌帶壓迫所造成的臨床症狀。所謂正中神經是指支配大拇指動作與支配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份無名指感覺的神經。

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哪些人?
腕隧道症候群通常發生在需重複手腕動作的人身上,例如機械技工、木匠、打字員、及家庭主婦等,尤其好發於慣用手,而且症狀會因為工作而加劇。女性發生腕隧道症候群的比例是男性的3-10倍。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在懷孕第七個月至第九個月時,會出現腕隧道症候群。有時其他包括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風濕性關節炎、類澱粉沉積症等疾病,都可能造成腕隧道症候群。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會失眠?

 

Q3  

 轉載自健談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痛風一發作時,常常痛到讓人無法忍受,尤其是腳部的痛風,更是讓人動彈不得,不過到底為什麼會痛風呢?

稱為痛風是因為急性發作,來的像風一樣快,痛到連風吹過患部都會痛。 

主要是因為體內尿酸量過高,或尿酸排泄受阻,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處。

症狀為單關節炎,最常出現在腳拇指、腳背、腳踝等處。

痛風雖然是由尿酸堆積引起,但尿酸高不代表一定有痛風,只是機會比較高,但尿酸偏高者,飲食上最好還是有所節制。

Q2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刮痧是滿常見的一種中醫療法,夏天不小心中暑時,不少人會用刮痧來治療,不過刮痧是如何治療我們的呢?

 

痧指的是體內代謝廢物,所造成的氣血阻塞、淤積。

 

刮痧就像按摩,可促進體內血液等循環,來去除淤塞,達到排毒的效果。

 

刮痧不限於消暑、退燒等,刺激的經絡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效果。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小知識】常腰痛嗎?天天引發腰痛的動作!

會產生腰痛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讓腰部承擔了過多的壓力』;但若想追根究柢,舉凡肌力衰退、脊椎活動性變差、平常習慣性動作,也會發生腰痛,所以無法一概而論。

如果想跟治腰痛,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排除所有讓腰痛的主因,但真的想實際辦到仍有一定難度。像是由於工作得長期處在同一種姿勢,讓脊椎幾乎無法活動,那從頸部到背部、腰部的肌肉也會因此僵硬,導致腰痛。⋯⋯

『下意識做出的習慣』是腰痛的原因之一,可是即使在工作空檔中轉動脖子、伸伸懶腰,治療腰痛仍是有限。而下意識做出的習慣也是導致腰痛的原因。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脊椎解離的發生原因與治療原則簡介 】
  

 

「脊椎解離」是學齡兒童以及正值發育的青少年常見的脊椎骨折,其發生位置在脊椎骨的「關節間部」,介於上小面關節與下小面關節之間,是脊椎骨中最窄小的部位。脊椎解離最常發生於第五節腰椎,其次為第四節腰椎,此兩節椎骨承受了人體上半身的大部分重量。在白人社會裡,脊椎解離的發生率約為3%~6%,男性約為女性的2~3倍(男性6.4%,女性2.3%)。就年齡而言,16~20歲是最容易發生脊椎解離的階段,其中又以年輕的運動選手為主要的好發族群。脊椎解離會造成解離椎骨與鄰近椎骨的活動度增加,使脊椎整體穩定度下降,造成脊椎滑脫,使產生解離的椎骨相對於下節椎骨往前位移。嚴重時,可能使椎間盤提早退化或椎骨變形。在脊椎解離發生的初期,大部分病人並不會感到疼痛,因此造成早期察覺的困難。

 

   發生脊椎解離的主要原因有先天性脊椎異常,以及後天的機械外力。在先天性脊椎異常方面,以患有隱性脊柱分裂(spinal bifida occulta)的人有較高的機會罹患脊椎解離(22~35%)。而引起脊椎關節間部傷害的後天機械因子,包含背部反⋯⋯覆地後仰、側彎、旋轉,以及持續過久的負重。由於背部在做後仰及旋轉運動時,關節間部所需承受的負載增加,因此包含此兩種形式的動作,例如:後仰合併左、右側彎,後仰合併身體旋轉..等,對關節間部的造成傷害最大。也因為如此,運動項目如體操、舉重、足球、划船..等,最容易引發脊椎解離。脊椎解離屬於累積性的疲勞傷害,因此即使是在脊椎可忍受範圍的承重,一旦負重時間過長,椎間盤吸震能力便會降低,相對地,椎骨承受的壓力便隨之增加。此時若沒有適當的休息,椎骨內即會產生微小傷害。如果微小傷害累積的速度快於骨組織癒合的速度,骨折便因而產生。

 

  並非所有罹患脊椎解離的病人都會感到疼痛,但疼痛是脊椎解離最先出現的症狀。骨骼在青春期時的快速成長是造成疼痛最常見的原因。疼痛通常可分為兩類,一是坐骨神經痛(sciatic type of pain),第二種痛是跛行痛(claudication type pain)。坐骨神經痛的產生是由於椎骨向前位移導致脊神經穿出孔狹窄,進而壓迫坐骨神經所致。病人的疼痛感會從臀部逐漸延伸至大腿、小腿後側,與椎間盤突出的症狀類似。跛行痛只發生在活動的時候,如:走路、站立..等。常見的疼痛位置為後背、臀部、大腿或小腿。當休息、坐下時,跛行痛則會減緩或消失。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症狀放大鏡】在家也可以動,舒緩『坐骨神經痛』運動!

很多人對於『坐骨神經痛』一點都不陌生,甚至有許多在職民眾都被這病痛困擾許久。長時間坐立與勞動過度的工作,同時缺乏適當的休息,讓脊椎承受很大的壓力與負荷,這樣長年累月的勞損,都會加快腰背退化的速度,進而增加罹患坐骨神經痛的風險。

而今天要為各位介紹的腰部運動與伸展動作,是適合一般人來練習,藉由活動腰椎關節、肌肉與神經線;但若本身患有或曾經罹患坐骨神經痛的人士,比較適合從物理治療師檢查後才可進行指定動作。同時,提醒各位⋯⋯,如果在練習過程中感到疼痛加劇,甚至停止後仍感到不適,就該立即停止並請教物理治療師。

動作一:腰椎活動,雙側轉動
仰臥,屈起兩膝,往左右慢慢擺動,來回進行10-20次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相似於椎間盤突出(intervertebral discitis)、腰椎神經根病變(lumbar radiculopathy)、大轉子滑囊炎(trochanteric bursitis)等其他常見骨科疾病,因此,也往往誤判梨狀肌症候群。根據統計,大約16%慢性下背痛的病患會造成工作上部分或完全失能,但事實上約有6%病患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是梨狀肌症候群。藉由正確認識梨狀肌症候群,往往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治療處置或開刀。
梨狀肌是位於髖關⋯⋯節深處的肌肉,起於薦椎(sacrum)的第二到四節前側,往外背側連接於股骨大轉子(greater trochanter)的上內側。坐骨神經是腰椎及薦椎發出的神經根結合成束,往下穿入骨盆腔,再經由坐骨大切跡(greater sciatic notch)穿出骨盆腔來支配下肢的後側。大部分的人坐骨神經穿出骨盆腔的解剖位置是位於梨狀肌之下;然而,少部分的人會有正常的變異,其坐骨神經會穿入梨狀肌或被梨狀肌分為兩束,甚至兩者情況都有。因此,過度的運動、跑跳或髖關節扭轉可能使梨狀肌痙攣或損傷發炎,造成坐骨神經被擠壓而出現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梨狀肌症候群的症狀
*坐姿、站姿或躺姿超過15-20分鐘會有疼痛產生
*疼痛或麻木感會從臀部向下延伸到大腿後側
*變換姿勢或伸展臀部肌肉時疼痛加劇,如:從坐姿或蹲姿站起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