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評估—膝蓋前十字韌帶的傷害評估!】
在平日的生活、運動中,前十字韌帶的撕裂或斷裂是我們常見的膝關節傷害,前十字韌帶是穩定我們膝關節的一條重要韌帶,它的角色是拉住脛骨不讓脛骨往前跑。
當我們膝關節活動的時候,膝關節會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如果此時膝蓋受到一個外力或落地不當,膝關節會受到一個剪力,如果這個力量超過韌帶的負荷,就有可能會使韌帶撕斷裂,例如:當我們打籃球切入時,被別人撞到後外側膝蓋,膝蓋會發生扭轉,此時有可能膝關節的前十字韌帶和內側副韌帶會受傷;年紀大的長輩,隨著年紀大肌力也會逐漸下降而且韌帶也會較鬆弛,沒有了足夠的肌力與穩定的韌帶,膝關節自然就會顯得不穩定,這時如果一個不注意,下樓梯沒踩好、跌倒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前十字韌帶的傷害。
⋯⋯
經過以上的敘述,想必大家都清楚知道前十字韌帶傷害的發生成因,現在讓我們來了解前十字韌帶的解剖學概念吧! 首先我們先來看前十字韌帶的位置,如圖它是從femur(股骨)外髁長到tibia(脛骨)平台上,它的功能是穩定脛骨,不讓脛骨前移。
既然知道了解剖位置,那我們就可以來介紹前十字韌帶的測試囉!
<<前抽測試(Anterior drawer test)>>
首先我們先將患者的膝關節成90度,用大腿固定他的腳掌,不要讓腳掌移動,接著雙手虎口扣住大腿把脛骨向前拉,正常的清況下會感覺緊緊的且脛骨位移幾乎沒有,如果是有撕裂的情況,則會感覺鬆鬆的且脛骨的位移是明顯的,拉的時候他會感覺不舒服。通常我們會以5mm作為基準,前位移小於5mm算正常,大於5mm就代表前十字韌帶有可能有問題。要注意的是,這個測試並不適用於急性受傷時使用,因為受傷當下組織是處於發炎的狀態,整個膝關節都是緊繃的就算要拉也拉不出來,所以會造成評估上的誤差,通常要等到急性期過後才有辦法測試出來。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頭族肩頸痠痛、彎腰駝背的剋星—上交叉症候群!】
今天小編帶領大家認識上交叉症候群。我們在日常很常見的現象,特別是現在科技發達的當下,造就了大量的低頭族,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搭公車、捷運的時候,看看四周的人都在低頭滑手機,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呢。
⋯⋯
復健科與骨科的肩頸問題病患因此暴增,由圖可知,一般狀況耳朵與身體中線一致,那頸椎的重量約為5.5公斤,如果耳朵往前移動5公分,那頸椎的承受重量則會變成14.5公斤,如果耳朵再往前移動7.5公分,則頸椎就必須承受恐怖的19公斤重量,長期下來這會對頸部造成很嚴重的傷害,而傾斜的程度越大,症狀惡化的速度也會越大,所以各位可千萬別輕忽這小小動作的嚴重性!
上交叉症候群(綜合症),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症狀,常常導致肩頸痠痛,圓肩,甚至整個脊椎的排列角度都會有影響,嚴重的人甚至會引起椎間盤突出,進而壓迫到神經,導致手部痠麻無力等症狀;長期的姿勢不良,駝背會減少胸腔空間,壓迫到肺部,導致呼吸系統受到影響,是不容輕忽的一種症狀。
頭部前傾,會造成頸部其後肌群不平衡的狀況,就像圖中所標示的,從側面肩膀附近,畫上一個大X,代表肌肉(muscle)或者筋膜(fascia),緊繃或者無力的狀況,而比較常受到影響的肌肉如下:
● 虛弱(Weak):
頸部屈肌(Cervical flexors),菱形肌(Rhomboid),前鉅肌(Serratus Anterior),下斜方肌 (Lower Trapezius)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堅持訓練三招,讓你輕鬆擁有完美翹臀!】
臀部,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位,其骨盆連接著身體的上半身與下半身,與身體的脊椎側彎(Scoliosis),長短腳,甚至是運動表現,都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在所有的運動中,腿部的力量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腳色,例如跑步、跳躍或者是橫向與旋轉的運動,往往大家都會直覺地想到要練大腿,或小腿的力量,卻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我們的臀肌。
⋯⋯
仔細觀察職業的運動選手,特別是需要強力爆發力的選手,他們都有著不小的臀部,如此才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提供給身體最大的力量,同時間也比較能夠避免運動傷害。
小編在此就介紹幾個簡單在家也可以輕鬆做到的臀部練法!
一、橋式
非常適合初學者,只需要一塊小空地即可做。
1. 平躺,讓整個背部貼平地面;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告別足跟痛!路跑者必會的足跟貼紮法!】
足跟痛,是很多跑者的惡夢!而足跟疼痛,一般都是因為長久的運動,因為我們一般人無論走路或者跑步的時候,往往都是足跟著地(如圖),足跟反覆與地面衝擊,導致脂肪墊變薄,或者跟骨(Calcaneus bone),因為過度的撞擊導致受傷,甚至有骨折的現象,俗稱壓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或者疲勞性骨折。
要避免足跟痛最根本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休息!休息!再休息!讓足跟在運動後有充足的復原時間,就可健康的再次從事運動了!這樣講好像跟沒講一樣,因為很多的跑者除非萬不得已,不然才不會休息呢!因為要他們乖乖待在家裡眼睜睜看著馬拉松的日期逼近,根本是很煎熬的事情啊!
⋯⋯
那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怎麼避免或者減少足跟疼痛的狀態呢!?最簡單的就是買一雙足跟有緩衝的鞋子,可以協助吸震,或者市面上也買的到足跟墊(Heel Pad)或者足跟杯(Heel Cup),再不然,就是使用我們最熟悉的肌內效貼布!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歐!而且貼法非常簡單,以下就讓小編來示範給大家吧~
★ 馬拉松跑者告別足跟痛的貼紮步驟:
1. 先將貼布圍繞跟骨一圈,並剪下分成2條2.5公分的寬度;
2. 第一條先圍繞跟骨的周圍貼上,再貼的時候注意要紮實的包好避免皺褶歐;
3. 第二條與第一條重疊1/2~1/3,一樣包覆跟骨;這條需要細心點貼,避免皺折產生;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錦賽專業棒球投手的手指訓練秘笈!】
本次亞錦賽,又讓台灣各地的棒球迷再次的沸騰起來了!而每次大家最關注的腳色,就是那集全場焦點於一身的投手了!
投手每投出一球,全場包含電視機前的球迷都會很緊張的看這球到底是好球還是壞球,會不會被打出去或者揮空呢!而再進階一點的球迷,會想知道這一球到底是快速直球還是巧妙的變化球?球徑變化的秘密,就在於投手的手指握法與施力的不同,而造成投手的球路有著各式各樣的變化。就如同要有厲害的刺拳必先有強壯的手臂肌肉一樣,強大的球路也來自於有力的手指,在本篇,小編將分享一下如可把自己的手指練得更加強壯!讓自己投出來的球更有力,變化球更加刁鑽!
⋯⋯
1. 空手抓握100下
超級簡單而且不需要器材,只要快速把手掌打開再握拳,重複100下即可!
2. 手指用的彈力帶
這是一個非常安全又簡單的訓練方式,如果沒有手指彈力帶,把一堆橡皮筋弄在手指上也會有同樣的效果,比較特別的是,這可以訓練手指彎曲、伸展還有內外展的動作,算是滿全方位的訓練。
3. 抓米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肩頸一直緊繃嗎? 可能手臂筋膜太緊了唷!】
各位常需「手、手指」工作(打電腦、手工、煮飯..)的粉絲朋友們,你是否常感覺「肩頸很容易緊繃」,卻又不容易鬆掉呢? 很可能是「整隻手臂的肌筋膜過度緊繃」了唷!
先前介紹過,我們身體的肌肉皆是由筋膜所包覆(又稱為肌筋膜),而這些肌筋膜彼此間又互相連結(就像一長串香腸般),右圖可以看到,手臂的筋膜是與肩頸筋膜相連在一起,當反覆使用手指工作、或需要反覆做手出力的動作時,容易導致手臂筋膜緊繃,進一步引起與其相連的肩頸筋膜也跟著緊繃起來!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走一走就 膝蓋痛、腰痛嗎? 可能是「腳踝太僵硬」了唷!】
正常走路或跑步過程中,腳踝需至少有10度的背屈活動度(向頭側翹的角度),假如腳踝太僵硬活動角度不足時,走路/跑步過程就會用更多膝蓋或腰椎的力氣與負荷來彌補腳踝所缺乏的活動角度,此時膝蓋痛、腰痛將會紛紛找上門喔!
這種感覺就像一項企畫(如同: 走路),是由一個團隊每位成員各自分工來完成,如果這團隊裡有一位成員因為生病無法工作(腳踝角度不夠),這時其它成員就需要增加工作量(膝蓋或腰),來彌補原本生病成員所應做的工作,這時因大家的負擔加重,慢慢其它成員也會一一倒下(膝蓋痛、腰痛)。
轉載自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正懷寶寶的準媽媽們!!還在為腰痛所苦嗎? 請和我們一起看下去…
「下背痛」常是每位懷孕準媽媽的噩夢,為何懷孕容易引發下背痛呢?
懷孕的媽媽除了肚子變大、體重增加之外,還會受到荷爾蒙的影響使身體的一些韌帶組織開始變得鬆弛,進而導致骨盆被撐開。⋯⋯
當身體重心因肚子變大而前移時,孕婦身體會爲了防止跌倒而挺起肚子往後仰,以取得平衡。在該姿勢下對脊椎與椎間盤會形成極大的負荷,使得下背痛的幾率也隨之提升哦!
那該平時該如何進行力學保養呢?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下背痠痛常見兇手:「髂腰肌緊繃」 】
「髂腰肌」屬於姿勢性肌肉(postural muscle),因此較容易因不良生活習慣(例如習慣長期久坐)而傾向緊縮的狀態。其主要由腰大肌(psoas major)與髂肌(iliacus)所組成,附著於腰椎、骨盆及髖關節等處,也是人體少數橫跨多關節的肌肉,正是如此特殊的解剖構造,當髂腰肌緊縮時,將會增加骨盆前傾與腰椎前凸程度,當腰椎前凸程度加劇時,會造成腰椎上壓力與剪力負荷增加;促使腰椎上關節面夾擠或腰椎關節囊受限,引發腰痛背痛產生。
【髂腰肌緊縮之腰痛特徵】
髂腰肌相關背痛患者大部分會在某些抗重力的姿勢或動作下(如站姿、後仰或雙膝伸直之平躺姿),這些動作會使髂腰肌張力增加,進而腰椎關節上的負荷瞬間加劇同步誘發腰痛產生。相反的,若處於髂腰肌張力較低的姿勢時(如平躺合併軀幹屈姿或平躺雙膝屈姿),隨著髂腰肌作用在腰椎上負荷的減輕,疼痛也將明顯緩減。
轉載自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民人體力學保健教室:「為何腰會莫名抽痛呢?」可能是你的軟體當機了唷!】
身體許多莫名症狀(痠痛麻)不一定是哪裡受傷或退化所致,不少症狀是一種「人體力學出問題」的警訊,本篇文章將從「動作控制/模式(motor control/movement pattern) 」的人體力學角度,說明一般動作控制出問題時,對我們身體許多莫名症狀的影響。
所謂「動作控制/模式」,顧名思義和身體開始動作時的狀態有關,一個動作的產生除了需具備良好的靜態骨架排列、各關節足夠的活動度、正常的肌筋膜張力以外,更需要有正確的肌肉群用力順序(又稱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假如把骨架排列與肌筋膜比喻為「電腦硬體設備」,那「動作控制/模式」就是「軟體程式」了,有時候硬體主機明明沒有哪裡故障,但卻可以因為軟體程式出問題,導致整台電腦跑不動,人體也是如此,以下將舉一位先前遇過有「動作控制/模式」方面問題的案例和大家分享,協助大家更認識「動作控制/模式」的影響。
⋯⋯
一位外型微胖肚子鬆垮的60幾歲婦女,,某天早上,要翻身起床時,發現自己的腰椎突然如同撕裂般的抽痛,痛得身體不敢有太快的動作,不然腰部深處的抽痛感又會迅速發作。這位婦人來尋求幫助時,抱怨自己無論躺著、起身、翻身、坐著、站著、走路,只要有一點小幅度的動作產生皆會引發明顯抽痛,原本以為這是一般閃到腰應該會自己好,結果卻發現一天比一天還要痛,最後受不了下,才經友人介紹尋求幫助。 當下評估時,原本依這樣的疼痛強度直覺認為這位婦人很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或有其它較為嚴重問題,但詳細檢查發現,她的腰椎與其周圍的肌肉並不會因為給予施加壓力,而感到任何疼痛 (如果是椎間盤突出/骨折所引起如此據痛現象,理應會因給予施加壓力時,而明顯引發疼痛),同時,婦人去醫院接受影像學檢查並未發現有椎間盤突出或骨折等現象。 再排除椎間盤突出和骨折後,進行詳細的人體力學評估與分析,結果發現: 其橫隔膜區域內部的筋膜張力異常,以及腹橫肌的收縮時機方面,有延遲性的動作控制問題。
之前文章有分享過,腹橫肌是穩定軀幹的重要肌肉之一,而這裡所謂的正常「動作模式」是指,人體做任何動作時,腹橫肌必須「提早收縮」先穩定軀幹/腰椎,肢體再接續產生動作,這樣才是正確的動作控制順序,如果腹橫肌睡著了,並沒有如期提前穩定腰椎時,一些深層肌肉會代償性試圖幫忙收縮,這樣的結果只會增加腰椎壓力,同時會讓深層肌肉筋膜一直處於緊張準備收縮的備戰狀態,這也是為何這位婦人只要身體或肢體稍微有點動作,腰椎深處會有明顯抽痛感,因為她的腹橫肌太慢收縮,導致腰椎深層小肌肉過度代償用力收縮,進而引發疼痛;
經過橫隔膜區域深處的筋膜的張力釋放(症狀好一半),再進行腹橫肌動作順序的再訓練,症狀已好轉。
從這個案例可以發現,不少症狀不一定是哪裡有受傷或退化所致,更多時候是一種人體力學出問題的警訊(例如:這裡所提到的動作模式或控制的問題)。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