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分析-實戰篇 Part 1
觀察:
正面觀(圖A):
1.骨盆稍微左傾,導致左邊肋廓稍微向左偏移,合併肋骨右傾。
2.肩膀以稍微右傾來平衡。
背面觀(圖B):
1.將正面觀形象表現得更清楚,並顯示左腿是承重較多的一邊。
2.右股骨內旋,脛腓骨外旋。
3.肩胛骨向內偏移(內縮)、向外傾斜(向下旋轉)、向上偏移(抬高)。
側面觀(圖C及D):
1.頭向前偏移(上頸椎ext.+下頸椎flex.),可推測上胸椎的前彎及上頸椎後彎。
2.右邊的肩膀相對肋廓向上和向後偏移,肩胛骨像屋頂一樣有些傾斜。
3.左邊的肩膀雖然在肋骨上的位置較好,但有些前傾。
4.腰椎曲線很長與膝部向後偏移(back-knee)有關。
5.骨盆相對於兩邊股骨是中立而非傾斜。
由頭往下看(圖E):
1.骨盆稍向左旋轉。
2.肋骨相對骨盆稍向右轉(看胸罩線條)。
3.肩膀相對肋骨向左轉。
筋膜理論探討:
1.淺前線(SFL)大部分的長度被向下拉,可看到乳突到到恥骨的縮短以及小腿前側的縮短情形。
2.淺背線(SBL)由腳跟到肩膀被向上拉,由頸部到頭部背部縮短。
3.耳朵到髖部的右側線(LL)較短,腿部外側的下半部左側線(LL)較短。
4.當右肋骨被拉向左髖而頭稍微左傾時,右旋線(SPL)上半部較短,左旋線(SPL)下半部較短。
資料來源: 解剖列車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