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件訓練路跑你不能誤會的事】

隨著路跑賽事越來越多,我們參與的路跑貼紮服務次數也漸漸多了,我們發現有些訓練上的觀念,有些朋友需要再做一些調整,如果你看到你的朋友有類似的習慣,可以分享這篇文章給他看,一起調整訓練過程;下面四種狀況就是我們最近注意到的狀況:

■1:隨意設定訓練里程數
很多人會用特別的數字例如紀念日(1314)或是非得要跑到10、20公里才算有訓練,這樣的訓練行為對自己的身體長期來看,會造成額外的負擔與壓力,一般我們會建議先透過評估自己,現階段能夠承受的跑⋯⋯步距離、速度與時間,先完成運動數據的記錄,再針對數據逐步調整訓練目標,在不讓自己受到嚴重傷害的大前提下,挑戰自己的極限跟訓練,是相對有效而且安全的方法。

■2:了解長跑的營養補充
參加10公里以下的比賽,比較沒有營養補充問題,不過如果是參加半馬或是全馬,那營養補充會是一件很重要的課題,平常訓練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隨意拿個運動飲料或果凍膠囊,一邊跑一邊喝,我們需要仔細注意自己身體的反應跟變化,比賽當天如果遇到特殊狀況,像是身體狀況不如預期,天氣極度炎熱或是補給的位置跟平常訓練的補給時間不同的時候,我們會非常需要平時訓練中的經驗來臨機應變,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平常訓練的時候就要把營養補給的方式放進訓練菜單中,除了記錄水份、鹽份的補給量與距離之外,也要去嘗試不同營養補給品對我們的身體有沒有什麼特殊的影響,平日飲食也要開始進行訓練。

比賽當天最忌諱吃平日訓練沒有吃過的食品,因為沒有辦法確保食物會不會造成消化不良,也很忌諱補充過多或不足,這些都是可能造成身體不適的原因,能避免儘量避免,除此之外,天氣的狀況也需要一併考慮,例如氣溫高的水份補充方式。

■3:訓練時表現不佳

我們的訓練中,偶爾會遇到身體狀況不佳的狀況,即使我們早就已經意料到這一定會發生,發生的當下,我們還是會感到心急,在這種情緒之下,我們很容易會讓自己決定要在隔天補完前一天的進度,一旦開始這麼做,很容易造成惡性循環,出現「過度訓練症候群」,我們建議你如果前一天訓練的狀況不佳,要先休息,盤點為什麼現在狀況會這麼不好,是不是因為睡眠不足?或是因為營養補充的調整不佳?水份補充過多或是過少?研究原因調整完再進行改善。

■4:調整步伐頻率

跑步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我們的步頻,「體能狀況較佳的人,其步幅較長,但步頻仍舊相同。」運動生理學家兼教練Jack Daniels說,提高步頻之所以被視為理想方式的原因有二。大部份的休閒跑者是以較慢的頻率配上較長的步伐,而較高的頻率則迫使步幅縮小,讓雙腳在身體正下方擺動、不再超前身體,如此可減少因跨步過大造成的相關傷害,並且增加效率。為何提高步頻可降低受傷機率?首先,它能減少雙腳停留在空中的時間,並改變落地的角度。腳步停留空中愈久,觸擊地面的力道就愈大。

第二個因素則和起步有關。腳步推地離去的力量驅策你向前,若雙腳花過多時間停留空中,就會減少推進的力量;若每步花過多時間在地上,你就會卡在地面沒有辦法向前跑。高頻率的步伐交替能更快、更有力地推動跑者向前。步幅會因個人身高、髖關節移動性和體適能有所差異。所以,比起改變步幅,增加步頻相對地更為直接。跑大步花費的力氣多,這也是為何體能較佳的運動員步幅通常會長一些。同時,它也要求髖關節移動性、彈性,和臀部肌肉適當的運作,才能將你的腿拉到身後。雖然1970年代曾流行嘗試把腿盡可能地向前跨,以達最大步幅,但如今此法被視作跨步過大,效率低落又容易受傷。主要問題還是,人的步幅增加程度有限,初期你會需要長時間關注自己的頻率,到中期穩定後可減少計算步頻的次數,後期要能訓練到不論距離長短,步頻都維持穩定,僅依靠步伐大小來調整速度。

關於跑步訓練,你有什麼樣的觀點呢?或是你訓練的個人經驗,都很歡迎跟我們分享,在回應告訴我們你的練跑經驗吧!
 
X120.jpg  
 
 
 
「本文章轉載自肌內效好好玩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kinesiologytapingdi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達文西物理治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